1.中国神话体系的发展,越详细越好

2.中国上古远古神话研究共同交流

3.中国神话的起源和发展

4.如果我想研究中国远古时代的神话大家什么好书吗?

5.中国神话整理的神系

6.中国古代神话研究调查报告

中原神话有哪些_中原神话研究

中国古籍中虽然没有图腾这个词,但图腾及图腾崇拜在古籍中却在大量记载,内容十分丰富。中国的文化古籍和许多古老的民间传说,为研究图腾文化提供了最完整、最丰富的资料,因此可以说,研究图腾及图腾文化,最肥沃的土壤在中国。《礼记·礼运》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凤、龟、龙,实际都曾经是中国古代的图腾,是中国先人们的崇拜之物。郭沫若在《关于晚周帛画的考察》中说:“凤是玄鸟,是殷民族的图腾”;“龙是夏民族的图腾”。中华民族的崇拜物,别的不说,单就麟、凤、龟、龙这“四灵”而言,在中国古籍和民间传说中就不知有多少,它们都是中国文化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图腾和图腾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图腾作为民族的崇拜物和民族标志,常常对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心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以龙为例,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涉及龙的内容,几乎随处可见。《周易》作为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在很多方面都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意识。《周易》中的乾卦,是开篇第一卦,其卦文均以龙为象征:“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吉”。龙是中国先人们的崇拜物,是图腾,这可以从《周易》的这些话中得到印证。就因为如此,龙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皇帝是龙的化身,因此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秦始皇被称做“祖龙”,中国各族人民成了“龙的传人”。由于龙的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编出了许多有关龙的故事,形成了许多与龙有关的民俗。在汉语词汇中,与龙有关的词也多到不可胜数,在近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中,单是以龙字为词头的词语就有数十个之多。 图腾崇拜与图腾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开展图腾与图腾文化的研究就成了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通过图腾研究,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民族历史和民族的风俗、民族的共同心理,对认识一个民族的民族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图腾作为狭义的理解,专指远古时代的民族崇拜物或民族标志。但图腾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或文化形象,不仅古代有,现今社会也依然存在。现在世界各民族与国家几乎都有自己的民族图腾,他们是历史的继承,同时也有发展。如果把图腾的内涵加以延伸,现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国旗、国徽上的图案,世界上的很多活动,如运动会、博览会等等,均使用吉祥物,其实这都与古代的图腾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此说可以成立,那么研究图腾崇拜和图腾文化,就更具有了现实的意义。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不是图腾,但也和我国人民的图腾意识有着密切关系

中国神话体系的发展,越详细越好

神话是人类以幻想的方式 ,按照一定的心理、愿望对所接触的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类自身所作的最初的想象和描摹 ,是人类对这些现象所作的经过艺术加工的解释。

有史以前的口头文学 ,由于没有文字记载 ,流传下来的不多 ,但其中神话部分却是相当的丰富。

中国古代神话内容极为丰富,但流传下来的古代神话数量不多,篇幅较短,呈现出零散且非系统的特色,也没有专门记载神话的古籍,而古希腊神话自成体系,数量众多,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并且高度地完整、系统,对欧洲文学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对两族神话文本差异成因的探讨,一直吸引着不少中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解读也仁者见仁.本文侧重就中国原始神话之所以具有片断化、零散化的特征原因进行探讨.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早在公元前的先秦古籍中,如《山海经》、《左传》、《国语》、《楚辞》《吕氏春秋》等,中国著名的古典神话已得到记载。

汉代及三国的《淮南子》、《史记》、《汉书》、《吴越春秋》、《三五历纪》等,以及魏晋六朝的《搜神记》、《述异记》等书中也有许多古典神话的纪录。

神话是对中国各种文学创作较早发生影响的一种体裁,其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物形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它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叙事文学体裁如等的先河。

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

其中不少著名神话,还成为人们经常授引的典故。

神话伪美宇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

理的钥匙。

它对研究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神话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国大百科全书》。

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以及楚辞。

上古歌谣是一种口头文学,不可能全部保存下来,现在只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还能看到零星记载。

上古歌谣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是我们的祖先在进行生产劳动时歌唱的口头丈学。

它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和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源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各种劳动和生活,为我国后代的文学创作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并以无比灿烂的光芒照耀着我国的文学史。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是通过幼稚的幻想故事,把自然力和古代英雄神化,表现远古时代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可贵的探索精神的一种原始时代的文学形式。

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左传》、《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神话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神话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对后世作家有积极影响,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它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对后世作家的浪漫主义创作起了积极作用。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

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

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上古歌谣导引出中国诗歌的最早源头,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产生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大都是国土之音;“雅”是“正”的意思,分大雅七十四篇,小雅三十一篇,共一百零五篇,主要是朝廷之音;“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是宗庙之音。

《诗经》灵活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诗经》中的篇章大都是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及人民的思想感情,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先秦散文分为叙事散文与说理散文两个部分。

先秦叙事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

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

孔子编著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

《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先秦叙事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叙事文学的传统。

先秦说理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

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

《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

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

《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

《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

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

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

《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

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源泉。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楚辞》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价值:

女不仅在生产上起主要作用,而且成为原始聚落中胞族的轴心。

她们常常被说成是人类及万物的创造者。

父系氏族社会建立之后,原始艺术中又出现了男性神话人物形象,而在许多神话人物之间,也便相应地出现了辈分和谱系。

氏族间的聚居和合并出现了部落或部族。

部落、部族及联合部族的出现,带来了部落或部族间的争战,构成了反映不同部落或部族间关系神话的产生基础。

家长奴隶制、部族军事民主制及部落间的争战,为古代神话及英雄史诗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艺术想象的土壤。

中国神话中的共工与蚩尤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以及黄帝集团与炎帝集团间争战的神话,大都具有这种性质。

其表现则是借助人类早期的幼稚的想象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理解。

构成幻想的情节,并被认为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存在。

神话中充满了神奇的幻想,它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

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据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与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象出来的。

从一些神话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处于经济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有关;处于原始农耕时期的部落,其神话人物大多与农业有关。

当时的人以弓箭刀斧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成为创造和使用这些工具武装起来的能手。

神话中的主人公(神)尽管常常是人间奇迹的创造者,但他们也常常遇到挫折和厄运。

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

原始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特有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认识形式。

它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活动。

处于蒙昧时代的远古人民,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不能超越其生产力低下的状况和对自然抗争的无力状态。

因而在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中,便多是直观、猜测和臆想。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类智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原始神话一般不再产生。

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文化知识程度的不平衡,在一些实践上还不能有效地控制自然,和在认识上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和自然现象变化等的地区和民族,神话性的幻想仍不可避免,或不能完全避免。

但这些作品与原始神话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

神话中有远古人民种种幼稚的思索和追求,多方面地反映了原始人的宇宙观。

其中往往寓含着原始科学、原始哲学、原始宗教的因素。

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灵魂和神灵的存在等种种原始观念和意识,以及图腾崇拜、巫术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组成远古人民世界观的因素。

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乃至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都被赋予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

神话中的奇禽奇兽、怪神怪物以及氏族神、部落神、雷神、雨神等夸张与想象的形态,都不能和这些观念分开。

神话中对于人和动物、人和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的某些因果联系的认识与想象,是作为处于神话时代的人们意识形态的种种表现而存在下来的。

中华民族的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

中国文学有数千年悠久历史,以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传统和理论批判体系。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紧接着兴起的一种新的诗体为楚辞,《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

以创作方法而言,国风和《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汉魏六朝,出现了新诗体 —— 乐府,强烈的现实感,是乐府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中,与诗词并列为文学正宗的是散文。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记叙文和议论文的集子是《尚书》。

而常被当作街谈巷议之言;戏曲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

因此,和戏曲起步较晚,直至元、明、清才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古代文学虽然在不断发展着,但却表现出异常稳定和凝固化的特点。

因为中国文学大部分在封建社会的小生产土壤中产生,几乎一直在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中,在重视文化思想、并对之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发展。

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凝重稳健的性格。

五、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神话源远流长,它不仅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为中国文学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神话在人民口头创作史上,甚至是在文学创作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神话是对中国各种文学创作较早发生影响的一种体裁。

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中国古代神话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叙事文学体裁,如等的先河,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

其中有些著名神话,还成为人们经常援引的典故,如“开天地”。

神话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钥匙。

它对研究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神话在中国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学者的注意。

他们不仅在著述中加以记述和援引,而且还对神话提出过一些片断的见解、解释和说明。

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其虚幻想象的成分,企图从中寻找历史的根据。

在文学中,我们能看到神话精神的延续、光大。

神话对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 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

神话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

如《逍遥游》之鲲鹏变化,《应帝王》之“凿破混沌”,这两则神话为全文抹上了变幻奇诡的浪漫色彩。

至于曹植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更是利用神话素材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创作。

用神话入诗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比比皆是,如《诗经,大雅,生民》描述了后稷的种种神迹,楚辞《离骚》中各种神灵纷至沓来。

此后的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以神话入诗,如李商隐《瑶池》诗云:“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就是对神话意象的妙用。

、戏曲用神话作素材的也很多,它主要是借助于神话的奇特的想象,利用神话形象或神话情节进行再创作。

如唐代李朝威的《柳毅》,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爱情神话。

明清神魔对神话的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其代表作为《西游记》,从孙悟空身上,我们不难看到“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以及淮涡水怪无支祁的影响。

此外,如《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神话情节。

可以说,古代神话作为素材,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文学家的发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

这些神话意象在历史中固定下来,通过文化积淀,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淌,并总是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形式,在后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神话对于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文学家的素材,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

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

当屈原在现实世界中屡遭打击而悲苦无依的时候,他就毅然地转向古老的神话:龙凤结驷,巡游天界,四方求女。

是神话世界巨大的力量,使他从现实世界中超越出来,支持他的人格,抚慰他心灵的创伤。

同时,由《离骚》所抽象概括的某些意象,由于它深沉的神话背景和屈原创造性的提炼,而成为一种稳固的神话原型,在中国文学史上,在一代代作家的笔下传递。

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则不仅是将神话看作素材,而是当成全部的精神寄托,是对这个不公平的世界的厌弃和对神话感情、神话世界的皈依。

正如荣格所说的那样,“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

他把我们个人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他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过漫漫的长夜。

”可以说,屈原、蒲松龄等作品都体现了神话原型的精髓和力量。

综上所述,中国神话在构造上和基本意识上的特性,成为决定中国文学的构造和风格的最根本要素。

中国神话在中国广大人民口头创作史上和文学创作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它一方面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另一方面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

所以也可以说,中国文学起源于中国神话,而神话来源于劳动生产,并且在中国神话的影响下,中国文学进行了升华。

使中国文学以优秀的历史、多样的形式、丰富的作品、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诱人的魅力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灿烂、伟大的篇章,并成为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上古远古神话研究共同交流

一、神话体系的世界观

从哲学角度看,神话体系属于唯心论,强调意识第一性,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基于此作如下设定:

1、从精神层面看,世界源于两种相反的基础意识作用,即阴阳二气。二气的相互作用产生金木土水火五元素并维持其相生相克的循环运行模式。阴阳二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稳定积聚态,成为具有高级意识作用的灵气,进而可以运用五元素创造万物。所谓的元神、魂魄、鬼等本质上就是灵气。

2、从物质层面看,万物由相生相克的金木土水火五元素组成,是灵气的盛载体。其基本物性由元素组成决定,高级物性由所盛载的灵气附加。非生命体、动植物体及人类肉体都可作为灵气的载体,即“万物有灵”。

二、基本规则

1、阴阳二气和金木土水火五元素总量守恒,不灭。

2、积聚后的阴阳二气会重新分散,这个过程叫自散。这种积聚状态必须依附物质实物才能保持稳定,最终成为灵气。物质实物的基础物性是灵气形成的外在条件,积聚的阴阳二气的比例、总量、相互作用是灵气形成的内在条件。

3、灵气与其实物载体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成为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参与自然界的运行。后文无特别说明所指的万物均指包含灵气的整体单位。

4、灵气具有不同的品性,由形成时的内外条件和形成后所受到的影响决定。灵气具有的认知、思考等高级意识作用统称精神力,是划分灵气层次的决定因素。灵气对外施加的作用就是力场。灵气施加力场的能力就是法力,法力大小由灵气的积聚程度(包含的阴阳二气总量)决定,法力性质由灵气的品性决定。

三、区域划分

1、天界:神居住和活动的区域。神建立天界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神减缓及克服自身载体基础物性决定的消亡,因而建在物质密度较低的九重天。

2、人界:人类活动的区域,也是世界的主体。

3、地界:脱离载体的灵气等待转世的区域。神建立地界的主要目的是使那些载体消亡的灵气暂时避免自散而等待载体的再分配,因而建在物质密度较高的大地之下。

天、地、人三界处于随开天辟地形成的同一空间,因而彼此相互影响。

4、三界外:某些神仙开创的独立空间。不受天地人三界的影响。

5、结界:上述各区域间的屏障,本质上是一种力场。只有法力达到一定级别,才能克服这个力场而实现区域转移。

四、相关解释

1、原始神:从混沌到天地初开时自然形成的一些单位。部分原始神有很高积聚态的灵气,法力最为强大。他们具有极高的精神力,创造了万物,制定了万物的运转法则。在漫长的造物过程中,有些造物神因过度消耗灵气消亡,有些消亡于相互间的争斗对抗,还有一些转世为后世的某些神话人物。

2、神:由造物神创造的,或者是由高级别的神任命的负责管理万物运行的单位。神是有权利和义务的“公务员”,本身法力不一定很强,只要得到“权威部门”任命就可以获得一定的权利及与其职位相适应的法力。《封神榜》的故事就可以理解为一场大型的“天庭公务员”考试,不管你是人是仙是妖、是死是活,受封就能成神。

3、仙:人修炼到一定程度后成为仙,佛、菩萨等也属于这一类。仙可以拥有很强的法力,但没有职位,没有管理权,也不大受天庭约束。一般要到天庭注册一下,即入“仙籍”。也有不入籍的散仙。

4、妖:非人类的物种(如动物、植物、石头)修炼到一定程度后成为妖,精、妖精、怪同指此类。有部分妖被特许入“仙籍”而成为名义上的仙(如花仙、狐仙及神仙的宠物)。

5、魔:不是指具体的单位,而是指灵气的一种特殊状态。某种因素导致一个单位灵气的品性发生变化,进入一种特殊状态,即“成魔”。而其本来身份可能是神、仙、妖、人等万物。

6、元神:特指达到特级精神力级别的灵气。

7、鬼:特指人死后,脱离肉身载体的灵气。鬼只要找到一个载体(如附身)就可留在人间而避免自散

8、万物层次的一般划分:主要取决于精神力所达到的境界,参考法力大小。

无精神力级别:非生命体

低级精神力级别:植物

中级精神力级别:动物

高级精神力级别:人

特级精神力级别:神、仙、妖等

精神力级别与法力没有必然联系,如法宝就是法力极高但精神力不高的单位。

9、觉醒:精神力达到特级叫做觉醒。

修炼:单位提高精神力级别,以某种方法吸收阴阳二气,提高自身灵气积聚程度的过程。

10、单位的基础物性和高级物性:以人为例,失去灵气(魂魄)的人仍然具有生老病死的基础物性,但丧失了学习、思考等高级物性,成为“行尸走肉”。脱离了肉体的灵气不再有基础物性,所以不存在生老病死的问题了。

11、转世:低级别灵气(多以人、动植物体为载体)的法力不足以使其载体克服基础物性,载体死亡后,这些灵气进入地界,等待官方按规则分配新的载体,就是转世。因为这些参与转世的灵气的数目基本不变,所以随着人类数量的增加,其他物种大量减少甚至灭绝了。

12、长生不老和变化能力:灵气修炼到一定程度,拥有的法力可以使载体减缓甚至克服基础物性,保持不变,就是长生不老;如拥有改变基础物性的法力,即可使载体变换。

13、教派:所谓的截教、阐教或是佛教、道教等,都是仙妖的培训基地,各以不同的方法教导弟子修练,为管理部门输送人才,调节万物平衡。其教主多为造物神的转世,因而法力较强,地位极高。

14、法宝:法宝就是一些含有灵气、可以对其他单位施加力场的物品。法宝的法力大小与所有者的法力大小没有必然联系。一般天地初开时自然形成的物品本身已经具有高积聚态的灵气,因而可以成为超级法宝。神仙等也可将自己的部分灵气转附于物品上而制造法宝,这类法宝法力的大小就取决于制造者自身的法力大小了。修炼法宝就是寻找控制法宝释放法力的方法、使法宝进一步增强法力等工作。法宝由于灵气的品性不同,会有不同的作用形式(例如物理攻击、放电、生风、直接消灭元神等),也会出现相克现象。

有了上述“统一的规则”作为基本前提,再将各个神话传说故事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个符合逻辑的体系。由于水平不够,只作简单尝试如下(涉及的人物关系及时间脉络参考于网上的某些“中国神话简史”,未做考证,仅就具体事例作原理性说明):

1、开天辟地及创造万物:

起初世界,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虽然形成了五元素,但没有出现高级组合形态,五元素始终处在瞬息万变的相生相克中;阴阳二气虽能偶然积聚,但因无对应的物质载体维持稳定而迅速自散。整个世界处于及生及灭的强烈动态变化中,这就是混沌状态。然而,偶然形成的某些高积聚态的阴阳二气,对周边施放的力场偶然将周围的五元素组合成某种实物载体,进而得到稳定而形成灵气,最终觉醒成为原始神。从概率论角度看,这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概率。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混沌状态下会出现原始神。

这一时期可能会出现多个高积聚态灵气,但谁是第一个觉醒的原始神,有多种说法,只要依照前文的基本前提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文取创始元灵说,即最早觉醒的是创始元灵,他引导了四个灵气觉醒,分别为鸿筠、混鲲、女娲、陆压。是第一个勇于改变混沌状态的原始神,他觉醒后,造了一把斧,开天辟地,并且为了防止天地复合而用尽全力,最终其实物载体分崩为名山大川。但的元神并没有完全散尽,有一部分得以转世而成为后世的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受鸿筠老祖引导觉醒,以其为师;师兄为太上老君(很可能就是创始元灵的转世),师弟为通天教主。

虽然开了天地,但世界很不稳定,于是先后觉醒的原始诸神开始研究使世界稳定运行的方法。有些原始神用的方法是利用五元素制造实物载体并积聚灵气于其上,创造物种,用于改造和稳定世界。后世描述的大部分原始诸神之所以奇形怪状,原因正是他们依照自身部位特点创造了某类物种,而人类却以这些物种反过来描述原始神的身体部位。一些成功的作品得以生息繁衍留存于世,一些失败的作品最终被淘汰,还有一些少量的特殊物种后来修炼成神或是成为神仙的宠物而绝迹于人界了。还有一些自然形成的具有高积聚态灵气的单位没有觉醒成原始神,而是留于后世,成为超级法宝。

在所有创造品中,女娲创造的人类无疑是最为成功的一个。经过考察,众原始神一致同意以人类作为维持自然界运行的助手,自己完成一些最基本的改造世界的工作。为此,众原始神将自己研究的一些改造自然的方法教授给人类,人类因此学会了用火、使用工具、种植、饲养,人类灵气的精神力也得到提高,有了语言、文字,成为自然界之首。众原始神转世,也多以人类为实物载体。

自开天辟地而始的创世过程是一个在动荡环境下的艰难的探索过程,有成功也有失败。原始诸神由于灵气的消耗、本身的不稳定性(载体为偶然创造的,具有不完善性)及环境影响,尚不能很好的克服载体的基础物性,一部分元神与载体俱灭,彻底消亡了;一部分在实物载体消亡后,部分元神得以转世而成为后世的神仙。(这就能很好的解释某些神话人物的起源传承,使前后在逻辑上得到统一)

2、五帝传承及三界形成

开始时各原始神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教导某一地域的人类并带领他们改造世界,因而各地域的上古人类都有自己膜拜供奉的始祖。(这一点可以使各地域的神话传说得到逻辑上的统一)后来由于权利之争最终导致上古诸神大战。最后黄帝得到诸神认可,成为总负责,为五帝中的第一帝。这个时期的原始神,主要是通过使人类感孕产下子嗣而得到灵气的传承,还不是后世严格意义上的转世。因而其子嗣仍然具有某些原始神的特点,如奇形怪状的非纯人类载体。传承的灵气的品性及法力也有变化。黄帝消亡后,其孙颛顼成为第二帝。炎帝后代共工争夺帝位失败,怒撞不周山,导致天裂。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后因材料不足,便以自身载体填补最后一个裂缝。原始神女娲因而消亡,但其部分元神转世成后世的女娲娘娘,因造人和补天的功绩而得到极高的尊重,但法力大不如前。这一时期,原始神基本消亡殆尽,取代他们继续管理世界的就是神了。第三帝帝喾统领天下时,专事研究工作的神们取得两大成果,一是掌握了减缓自身实物载体自然消亡过程的方法,使寿命大大延长;二是掌握了完善的灵气转世方法。于是在帝喾时代,诸神建立了天界用于延缓寿命(因而有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说法),建立了地界用于处理灵气的转世问题。帝喾也从此移居于天界,成为第一任天帝统领三界。人界管理权禅位于尧,是为第四帝。尧让位于舜,是为第五帝。

五帝时代,人类逐渐走向成熟,原始诸神却消亡了。传承于原始神成为世界管理者的众神,建立了天界、地界和初步的管理秩序。需要指出的是,众神存在一定的分工,有些神专事于对自然界运行规律、修炼和消亡的研究工作,如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等,没有参与人类的教导和管理秩序的建立工作,因而在上古神话中几乎没有出现他们的身影。然而,恰恰是他们通过长期的研究探索,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最终成为推动神话世界发展的决定性人物。

3、人类自治与三界秩序的最终完成

人类本来就是因为要协助神实施改造世界的基础工作而受到众神教导的,神一直在等待人类可以独立承担工作。舜帝时期,发生了大洪水,这可能源于自然界的剧烈变化,可能是神进行某些试验失败的产物,也可能就是神故意为之而对万物的一次考验。不管哪一种说法,最终人类在禹带领下通过了考验,走向了成熟。于是神决定结束对人的直接领导,由人类自治,自我发展。最后一位直接管理人类的神禹承担了过渡性工作,最终将帝位传于纯人类属性的儿子启,由启建立了人类自治时代的开端——夏朝。

从原始神到这个时期的神,尚未找到维持自身稳定,避免消亡的成熟方法。建立天界虽然可以减缓消亡的过程,但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为此,以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为主要代表的“研究派”诸神一直进行着艰苦的探索,最后选定万物中资质最好(精神力最高)的人类为试验对象,教导凡人修炼成仙。这种方法也得到官方法定认可并建立了仙籍加以管理。也有部分神尝试以动植物为试验对象的,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妖、精、怪。由于这种方法没有取得官方许可,所以妖、精、怪的地位不及仙,而且屡屡成为官方打击的对象。

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分别以自己的方式教导人类弟子修仙,形成了人教、阐教和截教,尤以后两者更具规模化。到了商纣时期,三神见时机成熟,同时也实在因为天界严重缺神,便借纣王开罪女娲娘娘之机以“兴周灭商”为考题,举办了一场大型天庭公务员考试这场考试办得惊天动地,最后为三界管理机构补足了各缺职,三界秩序最终完成。(详见《封神演义》)

这场考试,阐教成绩最好,元始天尊非常满意,宣布退休,后世神话中鲜有登场。截教成绩最差,通天教主十分介怀,因此与两位师兄心生芥蒂,不承认这套管理秩序,成为天庭的主要反对派。后世神话中策划过几次颠覆行动。

太上老君继续从事研究探索工作,最后决定转世人间亲自走一遍修仙过程以期突破最后的难关。他转世为春秋时期的老子,经过一番参修,终于掌握了人类修仙的成熟方法并流传于世,是为道教。老子觉醒后重新成为太上老君(此时他的归类严格讲是仙),他也找到了一种避免神仙消亡的方法——仙丹法。所以返回天庭后,太上老君的主要工作就是炼制仙丹以帮助众神克服消亡。当然,他同时兼天庭顾问。

还有部分神(也可能是仙),如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主要活动在西天,创立早期的西方教。在封神考试结束后,重返西天,也像太上老君一样转世人界,探索修仙和不灭的方法。接引道人转世为乔达摩?悉达多,经过苦修,大彻大悟、参透天地万物而得以觉醒为如来佛祖。如来创建了另一套修炼方法流传于世,是为佛教。他引导了转世为人的慈航道人、普贤等觉醒,成为了观音、普贤等诸菩萨。(《观音传》讲的就是转世为人的慈航道人如何觉醒为观音菩萨的故事)

准提道人转世觉醒为菩提老祖,一种说法为他就是后世孙悟空的师傅。菩提老祖觉醒的方法可能非道非佛,自成一派,所以他教的学生孙悟空极为特出和另类。但毕竟准提道人是接引道人的师弟,同源一脉,孙悟空最终还是归于如来座下了。

如来佛祖为三界中精神力最高者,发明了修成不灭金身的方法,比太上老君的仙丹法还要高级。当如来将研究成果通报天庭后,立刻获得官方认可,成为与道教一样的正统修仙方法,并得到全面推广,因而形成佛道并行于世的现象。如来也成为天庭的特别顾问,每遇重大时,天庭就会响起“快去西天请如来佛祖”的诏命。可以看到,如来佛祖与众菩萨也没有官方册封的固定职务,不算公务员,所以从分类上看也是仙的范畴。

至此,神话体系构架建立完成,其他的细节故事都可以一定方式合理的纳入这一构架而最终成为一个逻辑上统一的宏大的精彩的“中国神话史”。

参考资料:

百度文库

中国神话的起源和发展

创世神话

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开天地最出名。

上帝

关于上帝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书经》中,庄子中记载的混沌、倏和忽算是最具备“人”的形象,它主要的功能是向民间传达“敬天地”的概念。

也称为皇天:关于天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书经》中,在儒家文学中被称为昊天上帝;虽然普遍上认为天和上帝属于同一概念,天的形象也比上帝更具有“人性”;中国古代帝皇自誉为“天之子”,北京天坛既是明清两代帝皇祭天的所在地。

女娲

关于女娲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楚辞天问》及《山海经》中,她可能在西元前350年或更早以前的文字记载的历史就已经存在,她的形象是一日七十化。在传说中,从最初的女娲化神然后到女娲化万物到女娲造人、补天,这一系列的功绩都是在天地对立的状态中展开。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淮南子览冥训》载:“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 砍断海中巨鳌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女娲经过辛勤的劳动和奋力的拼搏,重整宇宙,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自然条件。

如果我想研究中国远古时代的神话大家什么好书吗?

中国神话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古代民俗的载体。从上古时期起源,到秦汉时期完善,再到后来佛教和道教神话的融入,中国神话已经走过了4千年。下面,我们分5个阶段,看看中国神话是如何起源的,以及每个阶段的最高神都是谁。

中国神话

1.上古神话

上古时期是夏朝以前三皇五帝的年代,属于传说时代,也是中国神话的起源阶段。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华夏先民以部落为团体,崇拜的神仙是自然万物,比如风神、雨神、雷神、火神和水神。祭祀的对象是部落先祖和图腾。在上古时代,地位最高的神仙是天神、地神和农神。上古神仙原本没有姓名,但有些专家认为:天神为天帝,地神为黄帝、农神为神农氏。

2.先秦神话

先秦时期是夏朝到秦朝之间的1900年,中国神话进入了发展阶段。根据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夏朝人以篝火祭天,以玉璧和白茅祭地,最高神仙是天神和地神。根据殷墟甲骨文的释读,商朝和夏朝的神话观念基本相同,但商朝把历代商王也变成了神仙。到了西周时期,由于《周礼》的出现,神仙们开始有了姓名,种类也丰富起来。

山海经 先秦神话

以先秦神话古籍《山海经》为例,最高的神仙是天帝,托名为帝俊。帝俊的妻子羲和为日神,嫦羲为月神。其次是东王公和西王母,分管东方和西方大地。根据民俗专家考证,在夏朝时期,华夏东方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因此最高神仙为东王公。西方仍处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末期,崇拜女性,因此最高神为西王母。另外,《山海经》虽然最早提到了女娲,但是并没有具体描述,也未成为最高神。

3.秦汉神话

秦汉时期是中国神话的黄金时期。秦朝和汉朝这种封建帝国建立,华夏各地的神话传说,以及各路神仙开始有了规范,女娲、伏羲和成为了地位最高的3位神仙。

伏羲和女娲

女娲在《山海经》已经出现,但汉朝把西王母的神话融入,将女娲塑造成人类始祖和生育女神。伏羲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最早在《庄子》中被提及。到汉武帝时期,成为了华夏人文始祖“泰神”。关于伏羲的来源众说纷纭,大多数专家认为,伏羲原本是东夷部落的首领太昊,或者是屈原在《九歌》中提到的东皇太一。

最后要说中国神话的最高神。出现的年代虽然古老,但直到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才出现在吴国神话体系。关于的来源,专家们至今还在争论。一部分专家支持本土起源,民间传说中很早就有原型,只是未入神话体系。另一部分专家支持西方起源说,认为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和道教神话融合后产生的另类神仙。

4.宗教神话

东晋以后,道教和佛教等宗教开始兴盛,伏羲、女娲和等神仙被边缘化。道教的最高神是“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太上老君。其中,原始天尊是混沌时期的主宰,灵宝天尊是洪荒时期的主宰,太上老君是人类起源以后的主宰。虽然很多人说鸿钧和陆压道人这2位神仙更古老,其实这是《封神榜》的另类说法,道教是不承认的。

道教神仙

佛教的最高神仙就比较复杂了,我们只取中国普遍认同的一种,即“竖三世佛”的观点:燃灯古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

5.民间神话

民间神话虽然各地不同,且不属于正统,但却是我们最了解的。据民俗专家考证,民间神话的形成期在明朝以后,受《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影响至今。民间神话的最高神仙是玉皇大帝,这是唐朝才进入道教系统的神仙,其实并不像《西游记》中那样“主宰万物”。

民间神话

其它比较重要民间神仙的还有火德星君、真武大帝、灶王爷、土地公、城隍爷和龙王。总之,民间神仙是不分宗教的,也没有准确原型,都是“一方百姓拜一方神”,谁灵验老百姓就供奉谁。

中国神话整理的神系

在中国古籍中缺少专门的神话著作,神话资料零散的保存在各种典籍中,其中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主要有《山海经》《楚辞。天问》《淮南子》,另外,《左传》《国语》《墨子》《庄子》等先秦古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神话资料,汉代的纬书中,则保留了较多经过汉儒自觉处理过的神话。

后人资料书

《山海经笺疏》(十八卷) 巴蜀出版社1985年影印

《山海经校注》袁珂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淮南子校注》汉代淮南王刘安编 张双棣较释 北京大学出版社19版

袁珂的《古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年版 ) 《中国神话资料萃编》(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神话通论》(巴蜀书社1993年版)

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通论》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上古神话纵横谈》 冯天瑜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PS:这些都是我们学神话的时候老师推荐的书,都是大家写的,也是这方面比较权威和经典的,希望能帮到你

注:天下贰游戏中的故事背景是根据古老相传的远古洪荒时代设置的。《山海经》则是讲洪荒时期的灵兽地形风景之类~ 你这么说也可以

中国古代神话研究调查报告

一、上古神话。在中国,我们一般笼统的把大禹以前,也就是夏朝之前,称为上古时代,因为那时候没有文字流传,神话也都是以最古老的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直到后来有文字出现,我们才窥得原始神话一二风貌。

因为我们中华文明数千年传承不断,所以上古神话就是如今中国神话的基础和主体,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山海经》,人物有我们熟知的伏羲女娲,炎黄等等,也可以看做是历史的一部分,因为没有文字,历史就是由神话来承载传承的。标准来说,一般以汉朝之前的古籍为参考,再往后就变味了。

二、宗教神话。神话也是宗教信仰的基础,成熟的宗教必有一套完整的神话体系世界观。比如道教,神话就是有道士不断编撰整理出来的,比如葛洪《神仙传》,陶弘景的《真灵业位图》等。道教神话体系有一套明确完整的基础传承,也有分歧,但大体乱不了,只是大家知道的少。

除了我们熟知的三清玉帝之类,先天神仙之外,道教神话的特点就是还有很多凡人修炼成仙的例子,还会吸收一些历史名人成仙进来,佛教也都是一样的。佛道神话本质都是在中国上古神话的基础框架上,添加自己想要表达的世界观、宗教观。

三、民间神话。老百姓自发的,口口相传,津津乐道的神话故事,有地域性的特点,在中国,几乎每个县、乡,你都能挖机出点神话故事,有的逐渐出名,在全国也有影响力,具体的比如白蛇传之流,你看地标就很明显。

其实很多不起眼的,小地方的民间神话故事,可能已经传承了千年不止,很有研究价值,当然,流传的久了,这些神话早已面目全非,所以民间神话并不是上古神话。老百姓喜欢的,只是一种普世价值,和一定趣味性,这就属于民俗范畴了,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神话。

四、网络及神话。《西游记》、《封神演义》以及众多网络作者打造的神话世界,很多人觉得中国神话乱,其实主要是受这种网络、神话体系的影响,这种一般就是在上古神话、宗教神话,甚至民间神话的基础上,糅合加工的产物。

属于原创神话,比如鸿钧就是例子,其主要还是代表了作者的意志和思想,为故事和作品服务,神话什么的,甚至不算重点,只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喜好罢了。

扩展资料

神话必须具有以下几个条件:

(1)叙述人类原始时代或人类演化初期的单一或故事。

(2)承传者除了自己以外还要让别人对这些、故事信以为真。

(3)通常为远古族群的人们集体创造并且流传下来,如果是个人创造而没有群众成员对其创造的参与,这些故事通常不归类为神话,只能认为是文学作品。

(4)自然神话学派:天体的神话(西方)。此派认为神话是天体尤其是太阳及相对气象神话。

(5)文化进化学派:泛灵的遗迹。(物活论)1871年英国人发表了《原始文化》,认为神话是原始人面对死亡、疾病、梦境等现象是必有所思,按照纯理性和逻辑的原则创造出来以解答迷惑的。

我无耻地从别处复制的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

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

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

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

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

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

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

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

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衣锦还乡

《南史.卷三八.柳元景列传》

庆远字文和,元景弟子也。……霸府建,为从事中郎。武帝受禅,

封重安侯,位散骑常侍,改封云杜侯。出为雍州刺史,加都督。帝

饯於新亭,谓曰:「卿衣锦还乡,朕无西顾忧矣。」始武帝为雍州

,庆远为别驾,谓曰:「昔羊公语刘弘,卿后当居吾处。今相观亦

复如是。」曾未十年,而庆远督府,谈者以为逾於魏咏之。

刘邦的四面楚歌更动摇了项羽的军心。将士痛哭。想当初,项羽为

了功秦而痛失了“先破咸阳者为王的良机”。再因“为人不忍”错

失在鸿门宴上杀刘邦的机会;后因“火烧阿房宫”后想“收其货宝

妇女而东”。当时,有智者建议他在秦地建都称王。而项羽面对秦

宫破残,又思欲东归,还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

之者。”此话一针见血的道出了项羽“衣锦还乡,荣祖耀宗”的观

念。俗话说得好:“好男儿志在四方”。项羽虽然具备中国古人的

传统思想,但他又胸怀“称帝”的大志,在他8年的浴血奋战中,始

终是个孤独的悲剧英雄。项羽一方面想当帝王,一方面也想当

羡慕的大英雄。并一心想在江东父老乡亲的面前扬名显威。这些都

成了他难成帝业的“拦路虎”。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释疑: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

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成语出处: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示例: 狼狈逃窜的匪徒~,吓得魂不附体。

(其中~代表本词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

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

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

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

变得十分强盛。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

攻打南方。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

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

偷袭前秦的军队。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

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在这场战役中,

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为虎作伥

wèi hǔ zuò chāng

〖解释〗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

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出处〗《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

虎前呵道耳。”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四:“凡死于虎,

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

,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

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

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

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

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

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天涯海角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

他二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

和嫂嫂郑夫人过活。

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

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

郎,年纪此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

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

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

弁、介),都很早离开了人世。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

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

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

过三次面。当他正打

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

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

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

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

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

成“天涯海角”这句

话,用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

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柴油 以为然。

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敦领十万大军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

,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

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

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

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

面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

只许败不许胜。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关羽忍不住问:"我们都去打

仗,先生干什么?"诸葛亮说:"我在城中坐等。"张飞大笑说:"我们

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诸葛亮说:"印剑在此,违令者斩!"关羽

、张飞无话,冷笑着走了。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

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使关羽、

张飞等佩服得五体投地。

画饼充饥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

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

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

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

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

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

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

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还有个成语"望梅止渴",

意思和它相近。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后来被庄子拿来形容养生的道理的寓言

实出自《庄子》。即“庖丁解牛”实乃庄子所创之言也

这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

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

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

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

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

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

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

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

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 年的宰牛经

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

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

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

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

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既然连骨肉

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更何况大的盘结骨呢?一个技术高明的厨师因为

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换一把刀;而更多的厨工则是用刀去砍骨头,所

以他们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而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杀过的牛不

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

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

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19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尽

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

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

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宰牛完毕,我提着刀站立起来,环顾四周,

不免感到志得意满,浑身畅快。然后我就将刀擦拭干净,置于刀鞘之中,以备

下次再用。”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

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修身养性的道理呢!”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

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

智子疑邻

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

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公公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

很多东西。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公公偷了

他家的东西。

寓意是感情亲近与疏远往往会导致认识错误

削足适履

出处

《淮南子·说林训》

故事

春秋时,有一次楚灵王亲自率领战车千乘,雄兵10万,征伐蔡国。这次出征非常

顺利。楚灵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弃疾留守蔡国,全权处理那里的军政

要务,然后点齐10万大军继续推进,准备一举灭掉徐国。楚灵王的这个弟弟弃疾,

不但品质不端,而且野心极大,不甘心仅仅充当蔡国这个小小地方的首脑,常常

为此而闷闷不乐。弃疾手下有个叫朝吴的谋士,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这一天,

他试探道:“现在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

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

”弃疾听了朝吴的话,引兵返楚国,杀死灵王的儿子,立哥哥的另一个儿子子午

为国君。楚灵王在征讨途中闻知国内有变,儿子被弟弟杀死,顿时心寒,想想活

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在国内的弃疾知道楚灵王死了,马上威逼子午

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BR>另一个故事是:晋献公宠爱骊

姬,对她的话真是言听计从。骗姬提出要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

公满口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自己亲生的儿子申生了。骊姬将这两件事做

完了,但心中还是深感不踏实,因为晋献公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此时,这

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人,领姬觉得这对奚齐将来继承王位都是极大的威胁,便建

议杀了重耳和夷吾兄弟俩,晋献公竟欣然同意。但他们的密谋破一位正直的大臣

探听到,立即转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听说后,立即分头跑到国外避难去了。

《淮南子》的作者评论这两件事说:“听信坏人的话,使父子、兄弟自相残杀就

像砍去脚指头去适应鞋的大小一样(犹削足适履),太不明智了。

古今名言: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

☆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晋·张方)

☆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希腊·柏拉图)

☆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法国·巴斯卡)

☆兵民是胜利之本。()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

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

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

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

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

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

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

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狐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虎威”来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

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

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

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

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

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

下其手”了。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

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

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

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

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

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

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使你不专

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

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

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

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

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

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

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

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

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

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

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

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

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

,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

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向导引入迷谷,使齐

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

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

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

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

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

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

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